会员登陆 账号: 密码:
产品搜索:
 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 
 
 
 
     
  双甲脒
吡蚜酮
 
 
更多内容>>     
     
  嗪草酮
苯嗪草酮
苯达松
 
 
更多内容>>     
     
  信息素迷向产品(迷向丝)
信息素诱捕产品(诱捕器)
太阳能 杀虫灯
 
 
更多内容>>     
     
  对羟基苯乙酮
邻羟基苯乙酮
 
 
更多内容>>     
   
 
地        址: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夏溪镇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新东街65号
邮        编:213148
总  经  理:刘和群
电        话:0519-83582888
市场一部:何经理  0519-83588865 
市场二部:卢经理  018951233566
传        真:0519-83581236
 
吡蚜酮
吡蚜酮属于吡啶类或三嗪酮类杀虫剂,是全新的非杀生性杀虫剂,该产品对多种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。
[别名] :吡嗪酮
[结构式]

[所属类别] :杀虫剂
[CAS号] :123312-89-0
[英文名称] :Pymetrozine
[含量] :50%WDG
[分子式] :C10H11N5O
[分子量] :217.23
[化学名] :4,5-二氢-6-甲基-4-(3-吡啶亚甲基氨基)-1,2,4-3(2H)-酮
[毒性] :吡蚜酮大鼠经口LD501710mg/kg,大鼠经皮LD50>2000mg/kg。
[理化性质] :
外观:白色结晶粉末。
熔点:217℃。
蒸气压(20℃):<9.7510-8pa。
溶解度(20℃,g/l):水,0.27;乙醇,2.25;正已烷,<0.01。
稳定性:对光、热稳定,弱酸弱碱条件下稳定。
[原药规格] :
外观:白色或浅色粉末。
有效成分含量,%:≥95.0
丙酮不溶物,%:≤1.0
水份,%:≤1.0
PH值范围:6-9
[制剂(25%吡蚜酮可湿性粉剂)] :
外观:浅黄色疏松粉末,无团块。
吡嗪酮含量,%:25.0
悬浮率,%:≥75
润湿时间,S:≤90
细度(通过44mm孔径筛),%:≥98
水分,%:≤1.5
PH值范围:8.0-10.0
[作用原理] :
利用电穿透图(EPG)技术进行研究表明,无论是点滴、饲喂或注射试验,只要蚜虫或飞虱一接触到吡蚜酮几乎立即产生口针阻塞效应,立刻停止取食,并最终饥饿致死,而且此过程是不可逆转的。因此,吡蚜酮具有优异的阻断昆虫传毒功能。尽管目前对吡蚜酮所引起的口针阻塞机制尚不清楚,但已有的研究表明这种不可逆的"停食"不是由于"拒食作用"所引起。经吡蚜酮处理后的昆虫最初死亡率是很低的,昆虫"饥蛾"致死前仍可存活数日,且死亡率高低与气候条件有关。试验表明,药剂处理3小时内,蚜虫的取食活动降低90%左右,处理后48小时,死亡率可接近100%。
吡蚜酮对害虫具有触杀作用,同时还有内吸活性。在植物体内既能在木质部输导也能在韧皮部输导;因此既可用作叶面喷雾,也可用于土壤处理。由于其良好的输导特性,在茎叶喷雾后新长出的枝叶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。
[产品特点 ]
●选择性强——本品选择性极佳,对某些重要天敌或益虫,如棉铃虫的天敌七星瓢虫,普通草蛉,叶蝉及飞虱科的天敌蜘蛛等益虫几乎无害。
●优良的内吸活性——叶面试验表明,其内吸活性(LC50)是抗蚜威的2-3倍,是氯氰菊酯的140倍以上。
●可以防治抗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桃蚜等抗性品系害虫。
[施药技术 ]
●用药量:防治蔬菜蚜虫、温室粉虱,亩用药5克;防治小麦蚜虫,亩用50%吡蚜酮WDG5-10克;防治水稻飞虱、叶蝉,亩用50%吡蚜酮WDG515-20克;防治棉花蚜虫,亩用50%吡蚜酮WDG520-30克;防治果树桃蚜、苹果蚜,可配成2500-5000倍液喷雾。
●施药方法:亩用药量兑水30公斤作常规喷雾或兑水10公斤用弥雾机弥雾。
其他相关 ]
适用范围:蔬菜、小麦、水稻、棉花、果树。
防治范围:蚜虫科、飞虱科、粉虱科、叶蝉科等多种害虫,如甘蓝蚜、棉蚜、麦蚜、桃蚜、小绿斑叶蝉、褐飞虱、灰飞虱、白背飞虱、甘薯粉虱及温室粉虱等。
注意事项:喷雾时要均匀周到,尤其对目标害虫的危害部位。
[ 返 回 ]
 
网站首页 | 公司简介 | 产品介绍 | 新闻中心 | 资讯中心 | 招标中心 | 企业荣誉 | 人才招聘 | 企业风貌 | 电子相册 | 商品行情 | 在线交易 | 联系我们 | ENGLISH后台管理
常州华夏农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(C)2014 网络支持 中国化工网 全球化工网 生意宝 著作权声明